中文 | English
 
【通海讲堂】李大力研究员与本科生畅谈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
发布时间:2023-11-10   访问次数:146   作者:

117日下午,我校面向本科生打造的高端学术讲座“通海讲堂”在奉贤校区图文信息中心通海厅开讲。

应药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研究员以“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为题,将学术前沿与临床转化相结合,为学生揭开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的神秘面纱。报告会由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赵玉政主持。

李大力研究员指出“基因突变无法避免”,由于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或细菌以及DNA复制过程中出错等原因,每次人类DNA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都会积累100200个新突变。而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80%以上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据李大力研究员介绍,在1963年,诺奖得主乔舒亚·莱德伯格提出了基因交换和基因优化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达到治疗目的。1972年,奥多·弗里德曼等人在前瞻性评论《基因治疗能否用于人类遗传病?》中提出了基因治疗的设想。

李大力研究员通过一系列基因治疗的重要案例详细介绍了作为基因治疗的工具——重组病毒的不同种类以及各自的优势与缺陷。1990年,安德森医生领衔开展了首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通过逆转录病毒导入人体T细胞,在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中疗效显著。1999年,在利用腺病毒载体注射治疗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缺陷过程中,由于腺病毒自身很强的免疫原性,激发患者体内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患者4天后多器官衰竭不幸死亡。随着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由于其具有的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体内基因递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2年,荷兰UniQure公司利用AAV载体通过骨骼肌注射,成功治疗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生物技术,能够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进行高效而精准的修饰。”李大力研究员围绕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遗传病和罕见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利用TALENsCRISPR/Cas9体系35天内快速构建人类遗传疾病致病突变大鼠和小鼠模型,并对其研究团队开发的一系列性能优越的碱基编辑器,包括超高活性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HyCBEmax、几乎无脱靶活性且仅编辑12个碱基的ABE9、由TadA脱氨酶改造的高精度胞嘧啶编辑器Td-CGBE/CBEs以及同时编辑AC碱基的双碱基编辑器A&C-BEmax和实现腺嘌呤颠换的碱基编辑器AXBEACBEs等新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应用到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疗法临床研究中,并成功治愈了15名患者,展现出惊人的疗效,极有可能实现一次治疗终身治愈。

在互动环节中,李大力研究员一一回答了学生关于“重组病毒载体的基因装载量是否存在限制以及如何解决”“如何突破血脑屏障递送目的基因从而进行基因治疗”“如何看待基因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等提问,激发了同学们对基因治疗的兴趣。

本次报告会有利于同学们全面了解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激发了同学们对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的兴趣,为药学院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